学知不足,业精于勤--韩愈。

网上曾有个段子:“过了35岁出去喝酒,恨不得在酒里放枸杞”,35岁似乎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一道坎,过了35岁,在职场里可以被称为“一大把年纪”了。
而人与人的差距也在这个时候拉开:有人仍处于低技能的工作岗位,四处投简历,甚至需要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竞争;而与此同时,很多同龄人和原先的同事却一路升职加薪,offer拿到手软。
假设起点差不多的情况下,同样进入职场十年,拉开二者之间差距的真正原因,其实是工作能力的不同。
想要在35岁以后跳槽,必须满足两个条件: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;积累作为领导者的扎实经验和技巧。
对大部分人而言:25岁到55岁之间的黄金年龄段 ,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场打拼;一天24小时,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,剩下清醒的时间里,工作占据了一半的时间。
可见,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。因此,工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价值和幸福。
然而,很多人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规划,日复一日思考停滞,机械工作。所谓十年工作经验只不过是用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十年。这一类人不敢轻言跳槽,陷入随时被淘汰的危机。
想要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,至少是生存下去,就要不断提升自己,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对此,《12个工作的基本》提出了每个职场人都应该培养的12个基本工作能力。

在这几种能力当中,首先最应该学习的是这两种:目标发现力、持续学习力。
一、目标发现力
目标发现力,即自己为工作制定目标的能力。通常是先发现问题,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。有目标的人不仅能找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目标,也能考虑到企业的前景和整体目标。而很多人之所以没有目标,是因为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。
发现问题的机制其实很简单,首先,发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;其次,把消除差距的具体策略和战术制定作为行动的目标。
这个目标应该是能够实现的梦想,并且要能够落实到具体行动上。提高目标发现力有三个技巧:
① 细碎的时间安排
把时间分成多个小份,逐一确定要实现的目标,并且将详细的安排写在上面,这样目标就很容易跃然纸上。
在限定时间内集中于一项工作,从而培养专注力,也就是“番茄工作法”的做法。比如把一天的日程表划分成每25分钟或30分钟一小份,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只专注于某一项工作。

运用创业加界面记下每月目标
② 成功印象
经常想象自己在工作中的理想状态,以及成功后的具体场景。例如,事先预想工作如何展开:“像这样做的话,就会怎样,然后再……”自然而然就能明确下一步的方向了。
③活用上司
与上司一起思考应该共同完成的目标,一方面,会让上司觉得你对工作很重视,另一方面,也可以借鉴上司的成功经验。虽然上司不一定会为你提供具体方案,但至少能从大方向上提出有帮助的看法。
二、持续学习力
持续学习力是指在必要时学习必要知识的习惯。
根据某项调查,只有18.8%的人有持续学习的习惯。而事实上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其实就是习惯的差距。
在信息时代,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,就无法适应激变的社会,危险将不知不觉降临。
最后,想要在35岁后也不被淘汰,就要沉下心不断提升你的能力。而这个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,需要穷尽一生的时间慢慢打磨。要趁早的,除了出名,还有学习。如果不能趁早,就趁现在。